顶点小说>都市现代>红楼之琮来不救世>第六十三回野心勃勃

徒祐自个的少年烦恼还没来得及解决,又一波麻烦已然到来,随着明朝覆灭消失的倭寇在大顺建立的不久后就重新开始了骚扰沿海地区的活动,现在更加猖獗了。史书所记载倭寇被戚继光和俞大猷基本消灭了,但是明与清的对峙,大顺的渔翁之利,沙俄的虎视眈眈,元蒙的趁火打劫,致使倭寇死灰复燃。

说到倭寇就不得不说这个时候的的倭国。倭国虽然依旧被德川幕府掌控,但由于大顺和大清的闭关锁国不同,因此这个时候的倭国基本是东西方的中转站之一。历史上十八世纪的大清和倭国都实行的闭关锁国,不过倭国首先被强硬的西方打开了国门,渐渐醒悟之后赶超了大清。

如今的倭国作为西方和大顺的中转站,自然就没有了闭关锁国一说,而德川幕府在大顺的理藩院记载为江户幕府,至于天皇这个称呼,根本就没有出现在大顺的理藩院中,而是一概由倭王代替,也就是说此时的倭国在大顺的眼中和异姓王差不多。

但是倭王并没有被江户幕府压制,更不是傀儡,在朝政上也有一定的话语权,至少在海贸上倭王还是有决定权的。当然倭国的海贸和大顺的完全不同,倭国现在正处于出海抢掠分赃的阶段,而大顺对海外的探索虽然因为徒久的密令没有停止,但是故土难离的国人依旧把自己钉在了土地上。

所以富饶的大顺再次被倭国盯上了,而且是幕府和倭王同时支持的,若不是琉球有郑家军,恐怕遭殃的就不是朝鲜而是大顺了。至于为何倭寇又来骚扰大顺沿海地区,无外乎趁火打劫四个字而已,满蒙和准噶尔以及沙俄同大顺一直在角力,而倭寇则找准了时机出手,也是断定了大顺忙着对峙东北,无暇顾及沿海而已。

“也就是说臣弟我去不成东北了?”徒祐没把倭寇放在眼里,弹丸小国出来的强盗而已,就是前明也没怕过,更何况人才济济的大顺。本来还打算去东北多呆些日子,不踏平满蒙赶走沙俄他誓不回家,还能逃掉各种相亲宴。

“怡太妃为这还专门进了宫。”徒禛一脸调侃的看着徒祐,“九弟,怡太妃选了那么多姑娘,就没看上眼的吗?”

“皇帝四哥,大丈夫业未成,何以为家。”徒祐也不在意徒禛的调侃,只是将心里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用琮琮的话就是,皇帝这种生物喜欢听实话,即使是假话也要说的跟真话一样。

“九弟,真正想让满蒙和沙俄臣服,没有十年八年是不可能的。”满族敢在明未灭的时候建立什么大清,逐鹿中原的野心是昭然若揭了,若不是先祖及时阻止了李自成及其部下对京城的掠夺,说不得前明守将宁愿引清军入关也不远归顺先祖了。

徒禛其实也能明白李自成的想法,造反是为了什么,说白了就是金子银子房子土地和女人。元明两朝建都于此可想其繁华程度,换谁都把持不住,先把口袋装满了再说。

“那时候臣弟我也是风华正茂,何愁无妻?”徒祐一脸期盼的看着徒禛,“所以,皇帝四哥,让臣弟去吧,臣弟一定踏平沙俄。”

“什么踏平沙俄,话可是越说越大了。”徒禛现在只想着先安内,外部的问题待边疆稳定了也就解决了,沙俄的土地多数苦寒自然想着大顺的地大物博,如果边境稳定后互通有无,战争也就没有必要了。

“皇帝四哥,臣弟总想着忽必烈都能打到欧洲,直到现在欧洲人提起蒙古骑兵还瑟瑟发抖,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别人闻大顺而色变?”徒祐想着若是大顺强盛一点再强盛一点,准噶尔就不会试探大顺对青海的态度,满蒙就不会靠着骑兵强盛肖想中原,沙俄也不会再后头煽风点火想着渔翁之利。

“四哥从来不知道九弟有这么大的志向。”徒禛是个守规矩的人,说不好听的就是循规蹈矩,守成的人。若是汉唐时期,守成之人起码能保证三代繁荣,但是大航海时代都已经结束了,大顺的眼光还在陆地上。

即使先祖留下了重视海外的旨意,几代下来照样是在窝里横。若不是先祖的旨意违抗不得,通商口岸也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大顺若是像前明一样实行片板不下海,那海外的文明怎么会输入。若大顺对海外懵懂不知,又怎么能及时发现海外之国的野心,环游世界啊那是恋土的大顺之人怎么也不敢想象的。

“皇帝四哥,理藩院翻译了不少海外的书。”徒祐在看到那些理论时第一个感觉就是荒谬,可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都是真理,“如果地球不是圆的,航海的人就不会有终点,可他们回来了。如果土地没有重力,那么我们就会像风筝一样飘起来,永远不会落地。”

“所以呢?”徒禛和大多数的宗室一样,看中的是海贸的利益,而不是海贸带来的海外文明。说句不好听的,那些海外文明对几千年都受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教育的国人来说,那就是妖言惑众。若真的要人权,讲究人人平等,还要皇帝干什么,更别说世族利益了。

“如果跟不上整个世界的步伐,我们会被远远的抛在后面。”徒祐记得霍家琮说到世界时透出的急切,而他也慢慢改变了大顺是上国的信念。若是上国,怎么会被其他藩国挑衅觊觎,若是上国,又怎会对海外之物趋之若鹜。

“九弟的眼界开阔了许多。”徒禛只想着将先皇留下的麻烦解决了,使得朝堂平衡平稳发展,但今天他似乎被九弟打开了一扇大门,大顺不但要前进


状态提示:第六十三回野心勃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