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都市现代>伐清>第 104 部分阅读

好?蒋国柱不敢说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反倒觉得可能性很大——若是朱国治成功地用漕运把蒋国柱拖下马,张朝得志后一定会愿意报答他的。

最后蒋国柱不得不派了自己的一个心腹去协助漕运总督,千叮咛、万嘱咐,让这个心腹一定把事情办好,不要给蒋国柱的政敌任何机会。没关系,反正等成为两江总督后,收拾朱国治的机会多得很,不必急于眼前一时。

邓名侵入江西后,江苏、安徽的力量纷纷向安庆集结,朱国治手中的权利突然急剧膨胀。不过蒋国柱以前并不曾放在心上,先期派去安庆的都是郎廷佐的残存势力,若是邓名大军突然抵达,正好用做消耗明军锐气的炮灰。

后来陆续抵达的部队就不是朱国治能够控制的兵马了,这些绿营虽然称不上蒋国柱的嫡系,但只会听从两江总督的命令。按照蒋国柱原先的时间表,接下来派去安庆的就会使由可靠同盟梁化凤统帅的两江绿营精锐,等梁化凤抵达安庆后,压制朱国治不在话下,一点儿功劳也不会分给他。

只是现在计划有变,邓名实力强大,在完全没有水师的情况下,把他堵截在两江境外根本不可能,囤集重兵于安庆无异于放弃内地。在没有长江控制权的情况下想确保各个重要城市,势必要分散精锐于各个要害城市,梁化凤也不能赶赴安庆。

“这次若是没有朱国治在,我大可施展我的计划,把张朝逼入绝境。”蒋国柱苦苦寻找着最佳对策,感到事情变得有点麻烦,有朱国治这个定时炸弹在,蒋国柱当然不敢离开江宁去江西,而如果把朱国治放在外面,他就可能看出破绽,然后不顾一切地向朝廷举报——如果蒋国柱取胜,朱国治的前途就会变得很糟,现在朱国治已经接近一无所有了,蒋国柱必须要防备他狗急跳墙:“算了,现在宁可把他放在江宁城里,也不要让他在外面给我添乱。”

如果把朱国治调回江宁,虽然会在蒋国柱试图与邓名取得默契时造成一些麻烦,但是他觉得只要小心一些可以弥补,而且还可以由领兵在外的盟友梁化凤代劳。

很快蒋国柱就拿定主意,他依旧坐镇南京,让梁化凤前往扬州保护漕运不受骚扰,同时分派一些兵马协助地方部队确保安庆、苏州等府城,若是邓名在长江上来回游荡那也只好由他,只要保住这些关键城市、不发生大败、漕运不被切断的话,那蒋国柱就稳稳地跑在张朝前头,和张长庚不分伯仲。

……

在拿到董卫国送来的头一半赎城费后,邓名立刻把九江还给他,这批又是在江西市价高达三十万两白银的货物,剩下三十万邓名表示可以等他返回路过九江时再给。而董卫国更代表张朝暗示,如果邓名取得大胜,江西还可以提供一批额外的货物。

“怎么感觉我们像是他们的打手一般?”在前往安庆的中途,任堂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来。

“嗯,官兵战死疆场,收益的不光是我们的国家,也有国家的敌人,这种感觉确实很不好。”邓名轻叹一声:“或许我们只能自我安慰,就当敌人愿意替我们阵亡的将士承担一部分抚恤吧。”

“这次提督不打算发布檄文吗?”任堂又好气地问道。

“发布什么檄文?”邓名一贯不喜欢发布檄文,首要原因就是他的文言文写作能力很差,身边也没有几个擅长此道的幕僚,其次邓名还觉得这种檄文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一般百姓看不懂;经过这些年的摧残,缙绅对满清的畏惧已经深入骨髓,如果明军不展示出足以驱逐清军的实力,缙绅根本不敢投效过来:“再说发檄文后,若是真有士人率领族人来投军又该怎么办?你也知道我们根本不会在江南久呆的。”

“可发布檄文不仅仅是一种号召,也是让天下人明白提督驱逐鞑虏、光复两京的志向,如果提督担心有缙绅来投靠而又无法保护他们的话,提督完全可以不在檄文中号召他们来投好了。”上次邓名来江南时只带了很少量的一点人马,冒名顶替地潜入两江境内,当然不可能发生么檄文,而且郑成功和张煌言曾联合发过一份檄文,邓名就算不发也没有大碍:“听说提督上次讨伐湖广的时候都曾发过一封,江南这里人文荟萃,为何反倒无一言赠与江南士人呢?”

“上次我在湖广发的檄文,只是为了吹嘘了一下我统帅的五十七万的大军。”邓名听得笑起来,那封檄文从严格意义上讲并非政治宣言,因为其中没有明确提到出兵的目的,没有对反正官兵的待遇保证,本质上就是邓名想和湖广缙绅混个脸熟,让他们对自己有个印象:“好像也没有那个缙绅是因为我的檄文而来通风报信的,胡全才在武昌的横征暴敛绝对比我的檄文作用大。”

“但终归是一篇给湖广父老的文字,”任堂仍然不肯放弃,固执地劝说道:“提督第二次来到江南,却依旧惜墨如金,不遗一字给江南,难道提督也是流寇吗?只有流窜的盗匪才闷头犯案,唯恐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和行踪。”

“本质上我就是来流窜作案的,绑票、垄断生意,砸竞争对手的场子。”邓名在心里说道,不过他当然不会把这话明确地说出来,他仔细琢磨了一下,也觉得任堂说的确实有其道理。

“向天下人表示我们与鞑虏不共戴天决心的最好方式,莫过于我前去北京,亲手向城门扔一根长矛,或是射一箭。”把另外几个心腹军官召集来商议


状态提示:第 104 部分阅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