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土山,地底拒我所知,是有着铜矿的(直至目前尚未被开采,我之所以知道,是小时候曾在山中挖出不少方方正正的矿石)。那是上小学的事情了,因为砸开呈金色,以为是金子,正好有同学的亲戚是中学的化学老师,拿去鉴定,结果当然是铜不是金。
至于挖更深点,颗粒会不会更大,那不得而知。老猫一提到金牛潭,我第一时间却想到了这些铜矿。
镇西北,有一座高山,是整个县城最高的山峰,主峰海拔一千三百五十八米,称为“公”山,次峰海拔一千三百二十四米,称为“母”山。
公母山风景优美,气候舒适,丰富的亚热带植被。公山和母山之间淌着一条小溪,一直延续到山脚。途中形成了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水潭,金牛潭便是其中一个。如今那一带已然是一个度假村了。
金牛潭之所以这么命名,是因为有着一个传说,这个传说起始于什么年代无从考究。传说中,金牛潭底住着一头金牛。发现的人是个垂钓的老翁(广西的神话传说实在数不胜数,桂林、百色一带尤其多且大多故事的主角都是老翁。)
当时因为天气热,所以老翁下潭游泳,发现水潭之深,不可想象。老翁越游越深,在快到底之际,他看到了一片光亮在闪,他看到了那头金牛!
我听过传说本身差不多就这样,其他一些全是以讹传讹,添油加醋的说法,不值得一提。只知道后来老翁说金牛跑去了越南云云。自从在潭中见过金牛后,老翁又潜下去几次,最后一次却再也没有上来。
直到四十年前,据说又有人看到过金牛,那时我还未出生。我和老猫第一次潜入金牛潭已是二十年前。由于水性有限,没能潜到潭底。那一次潜水,毫无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牛潭旁,有一块石涯。它的大小跟影视剧抗战三部曲之一《地雷战》中的“镇妖石”差不多。石涯周边野草丛生,表面非常平滑。长期湿润的环境使其布满藓类植物。山谷中怪石林立,那是再正常也没有了。我要说的是,这碑也似的石涯上刻着一首诗。
那是一九二六年率部参加北伐、担任过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三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副司令兼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的李品仙将军所刻。诗文写着:
兀坐山间听水声,
满怀忧愤寄边情。
碧潭不见金牛影,
开路再修用五丁。
我说值得一提的正是这首诗。这首诗雕刻的时间为上个世纪,第三句有提到金牛,可见水潭的命名时间更久,而不是政府资料上说给金牛潭命名的是李公。那么,两个问题:李公当时是碰巧行军路经此地,见到金牛潭美景有感而发,还是特意带着五个士兵到处寻找金牛呢?
如果是行军中休息,为什么一行人只有五个士兵,一个将军。既然是修路,不会只用五人,自然是一齐动手。
再说了,李公为苍梧人,十六岁便考入军校,从此开始军旅生涯。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淞沪、徐州、台儿庄等战役。后担任第四兵团总司令、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豫皖边区总司令及安徽省主席。
一九四四年冬任第十战区司令长官,率部偕同美军对日作战。抗战胜利后,在徐州主持受降典礼、处理日军投降事宜。一九四九年十二月逃亡台湾,直至一九八七年病逝。除了一九一一年为了响应南昌起义回到苍梧,没有任何文献资料记载他再来过广西!
而且,谷底并没有路通往山脚,上山的路只有山腰那一条并不是每个水潭都有路可以下去,何以军队会行军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