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大明海图志>第294章 回京城的路
很快连沙船都在海河口之处被淤泥弄得搁浅了。

此刻这里却是一片冰雪初融的沼泽泥泞,郑冲下令众人下船,在齐腰深的淤泥中,众人相扶前行,所带的行礼都是用绳索系了,放在木板上拖着前行。

艰难穿过滩涂的淤泥之后,面前又是一大片枯黄的芦苇荡,其中淤泥已经不深,再行数百步后,穿过芦苇荡,郑冲等人终于踏上了实地。十余名护卫中有张承寿、桑七娘、郭慎、林祯四个,作为郑冲重点培育的对象,四位少年男女这次都得到了跟随郑冲一同入京的机会。

张承寿、郭慎、林祯三人都是关外人氏,还从未到过大明的京师,而桑七娘虽然是中原人氏,但她是女子,很少出门,也没到过京城。是以四个少年男女自打上船后,就很是兴奋,少年天性这一刻暴露无遗。

此时天色已经黑了,好不容易踩上实地,众人都累得够呛,身上也都是泥泞湿漉,加上春寒料峭,众人都冻得直哆嗦。郑冲看到沈器远满身泥污,脸色发白,牙关打颤,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张承寿等四人虽然也是瑟瑟发抖,但却都咬牙挺住,特别是桑七娘,少女冷得浑身发颤,但却一声不吭。

郑冲反复确认之后,确定这里就是大沽口,因为海河就在不远处!此时的大沽口想不到却是一片荒凉,一片沼泽丛生,压根没有可供登岸的地点,也没有港口码头。

大沽位于海河入海口,早在明朝时期,沿海地区就面临严重的倭寇之患,因此明朝开始在大沽口设防,大沽口炮台应运而生。不过早期的大沽口炮台和日后渐成规模的炮台相比,实在有些简陋,“每隔一里设轰雷炮二座,每座炮由六人操作,二人瞭望,二人司火,二人拽线”。随着倭寇之患渐除,大沽口炮台也被弃置,到现在只怕连个举烽火的号台也没了。大沽口直到清嘉庆二十一年,出于拱卫京师的目的,于是满清才在海河河口正式修筑炮台。而现在,这里一片荒芜,什么也没有。

元明两代,其实都有海运,不过海运的码头却并不在大沽口。大沽口位于天津东南五十里处,而海运的码头是在三岔河口,位于天津东北面。

三岔河口在津城东北,潞、卫二水会流。潞水清,卫水浊,汇流东注于海。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永济渠时,三岔河口就已经成为航运要道,并逐渐有了以捕鱼、晒盐为生的人家。宋朝时期,大金国迁都中都今北京,利用河北平原的河流组织漕运,其后设立直沽寨。不久,大直沽、小直沽和三汊沽等聚落相继出现。

元朝时改直沽寨为海津镇,三岔河口成为海运、漕运的南粮船队的必经之路,一时出现“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的繁荣景象,更有“万商辐辏之盛,亘古未有“的记载。明朝时候,燕王朱棣扫北,赐名天津,并在直沽渡跸处今北大关立牌坊一座,横额为“龙飞渡跸“。因天津得名在三岔河口之后,故史有“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城“的说法。

因此,乘坐海船入京,登岸之处本该是在三岔河口的,但此刻三岔河口浮冰密集,前去哨探的船回来禀报说,三岔河口甚至可能出现凌汛,若要登岸,须得过几日,浮冰消散后才行。郑冲也不想多等几天,于是便命换乘沙船,在海河口大沽登岸。却没想到此处是如此的泥泞不堪,而且荒无人烟。

郑冲吩咐众人火速生火取暖,更换干衣,以免冻伤。桑七娘却从行李中替郑冲取了干净衣裳出来,想要伺候郑冲更衣。郑冲瞪了桑七娘一眼后愠道:“说过你多少次了,你现下是亲卫队的护卫,不是我的丫鬟!快点去烤火,换干衣,要是冻伤了可就麻烦了!”

桑七娘垂头丧气的转回火堆边,张承寿三个却嘻嘻哈哈的脱个精光,准备换上干衣,见得桑七娘过来,郭慎急忙叫道:“七娘,你别过来,这里都是男子更衣,你过来作甚?”林祯则哈哈调笑道:“过来看看也无妨啊。”

七娘又羞又恼,抱着衣裳转回头去,两行清泪不由自主的落了下来。虽然同是郑冲的护卫,但七娘女子的身份明显遭到其余三个少年的排斥,而且七娘聪慧在三人之上,平素时常被嫉妒的三个少年欺负、奚落。


状态提示:第294章 回京城的路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